商业航天“国家队”添新丁 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成功首飞
12月9日,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简称“捷龙三号”)在黄海海域成功首飞,推动中国固体运载火箭实现系列化,中国运载火箭型谱得到进一步完善。随着微纳卫星、小卫星、星座组网等发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在研制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的同时,运用纯商业模式抓总研制了捷龙系列火箭,并交由控股子公司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据一院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总指挥金鑫介绍,捷龙三号作为捷龙系列火箭的第二位成员,首飞成功也是商业航天“国家队”的又一力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加快绘制特殊海域的海洋物种图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正在加快绘制一些特殊海域的海洋物种图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透露,正在25个最独特的海洋保护区记录当地物种,以此为基础构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图谱。对这些样本的分析,将帮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热点如何因气候变化而转移,以及未来保护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高分五号01a卫星成功发射
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五号01a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高分五号01a卫星主要面向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监测、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研究等重大需求,开展高光谱遥感监测应用,为国家环保、国土、气象、农业、减灾、水利、林业、海洋、测绘等部门(领域)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
火箭派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商业航天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
12月9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织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发射,将中国商业航天首颗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火炬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火炬一号”卫星由火箭派(太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制,重12.798公斤,搭载微重力生命科学试验载荷及对地观测载荷。卫星入轨后,将完成对食品工业微生物微重力条件下生长情况的观测,并实现地面对观测数据的接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高黎贡山发现捻翅目昆虫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基因组学与基因起源研究组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昆虫的多样性演化研究及云南的物种调查工作,在对高黎贡山昆虫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捻翅目昆虫新种,这一新物种的发现,提示在云南特别是高黎贡山的捻翅目及其他昆虫存在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进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已发现12个新物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先后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目前共有20多个高校院所、100多名专家参与其中。中华粘猎蝽的发现是这项调查的最新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彩万志教授团队先后两次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采集到这种昆虫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粘猎蝽。这一发现刷新了粘猎蝽属在东亚亚热带地区的最北分布记录,丰富了武夷山昆虫地理分布区系和物种多样性,也对研究东洋区昆虫区系分布及其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猕猴桃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研发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团队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开发猕猴桃高密度snp基因分型芯片,开展了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四倍体软枣猕猴桃的遗传特性研究,为后续猕猴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历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方小敏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多位成员,联合中科院西北院苗运法研究员等国内外多位学者协同攻关,利用3088个现代表层孢粉样品数据库,从生物指标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孢粉研究中,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海拔演化历史,揭示该地区主要在距今约1100-700万年前隆起,并产生了强烈的环境效应,相关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科学》上。
植入“生物电池” 人体可借光合作用修复受损细胞
12月8日,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大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的最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将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并在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重塑了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
我国科学家探索鸟类头骨演化奥秘
近日,自然指数期刊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及其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复原,揭示了中生代鸟类头骨保留了大量主龙类的原始特征,呈现出模块化的演化。
近4000种遗传变异与吸烟或饮酒行为有关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篇遗传学研究论文称,在一项涉及近340万人的多血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近4000个与吸烟和饮酒行为的遗传关联。这项发现对这些复杂行为的潜在遗传影响提供了见解。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石墨烯基量子电阻标准芯片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报道了采用在绝缘衬底表面气相催化辅助生长石墨烯,制备高计量准确度的量子霍尔电阻标准芯片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gaseous catalyst assisted growth of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for quantum hall resistance standard devic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
科学家揭示铁电体光伏效应中的电荷分离机制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利用表面光电压方法,揭示了铁电半导体光伏效应中的弹道传输和漂移机制。相关成果以“bulk photovoltage effect in ferroelectric batio3”为题,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罗斯比波的二次谐波产生现象
罗斯比波又称行星波,是在旋转流体中以科里奥利力为回复力沿纬向传播的横波。罗斯比波的时空尺度极长。其波长与载波流体的尺度相当,波动周期比载波流体的旋转周期长。相关探测需要在长时间段内对来自多个经度扇区的载波流体进行连续和同步的监测。此外,罗斯比波的耗散性和瞬态性让相关探测更具挑战性。这些困难使得罗斯比波成为近地空间中为数不多的在理论上先被预测之后才被观测到的现象之一。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台湾大学修正硕博士学位考试规则
台湾大学近期修正硕博士学位考试规则,规定考试委员中至少1人须从研究所外找,进一步维护论文学术质量。台大近期通过多项改革措施,强化学术伦理机制,包括要求硕博士生通过学位考试后,应提交“论文学术伦理暨原创性声明书”,注明比对相似度百分比,请指导教授检视后,才能完成离校手续。
水电九局收获两项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年度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近日发布,水电九局申报的《高海拔深v峡谷大落差装配式长鱼道施工技术》和《gepi(绿色环保 节能智能)制备高品质砂石关键技术及应用》两项科技项目榜上有名,并双双获得一等奖。
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揭晓
12月8日,在长江技术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长江保护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正式颁发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长江现代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获第二届长江科学技术奖特等奖,6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p37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