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当前位置: » k8凯发旗舰 » 大咖

我所认识的俞军老师-k8凯发旗舰

分享到:
 刘言飞语 • 2019-06-12 16:19:17 来源:刘言飞语 e2280g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作者:产品经理刘飞

昨天跟俞军老师约了最后一次1对1的聊天。已经离职的我在滴滴1号楼大厅给俞老师发消息,说可能要助理来帮忙接一下。

不多时,听到熟悉的声音:刘飞,过来吧。

抬头看去,居然是俞老师。原来助理中午去吃饭,俞老师不愿麻烦别人,就自己下楼走了一趟。被这位高级副总裁亲自接到楼上的我,忐忑不安。

如此平易近人,又在产品经理的认知上独孤求败,是我从第一次见俞老师到现在,始终如一的印象。

1

多年前,在知乎认识俞军老师,加了微信,也请俞老师为《从点子到产品》写过推荐语。

不少产品前辈其实不太瞧得上后辈,尤其是我这种年少成名的“网红”。俞老师反而没有任何偏见,认为我写的内容有些价值,给过他启发,也愿意跟我聊产品和用户,对书的内容幼稚的部分也直言不讳。对此我心怀感恩。

后来我准备从点我达离职,在北京约了几个面试,想到俞老师也在北京,就问能不能约聊一次。俞老师欣然答应,还准备了晚饭(外卖),我们在他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

这次见面,我惊讶于俞老师的坦率和直接。他对用户和产品的认知,都毫无保留地讲给我这个并不熟悉的并不算高阶的“网友”。期间还很坦诚地说到,他回国,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团队,就是为了弥补当初在百度没有圆满完成的“传道授业”的理想,让国内的产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聊到最后,我说最近在看工作机会,俞老师说那不如就来滴滴,也有一些产品的事情可以做。我当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那时还没有预期到,这两年的经历,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工作不久且在网上略有了名,很容易就会心浮气躁。在俞老师麾下,才真正感受到了“优秀的产品团队”和“优秀产品经理”的分量,有了更好的自我认知,也让我又突破了一次瓶颈。

2

滴滴的产品团队规模足够大了,俞老师对产品团队整体的管理无法从每个人的工作细节去关注。他管理团队、确保团队质量的方式有两个。

第一个,是参加几乎所有产品部的面试。职级d7(对标阿里p6-p7)及以上,或者只要初试面试结论是高潜(有较高潜力的),要全部经由俞老师面试。校招生也是重要的骨干来源,只要评价在优秀及以上的,也全部经由俞老师面试。

俞老师在滴滴的这三年,不少应聘者都是奔着他和这个团队来的。在我离职前,这个团队的质量已经在市场中持续得到证明。身边的同事跳槽,很多会在下一家公司升一级甚至两级,工资也有不小涨幅。

第二个,是参加快捷事业群(现已改组为网约车公司)的产品评审会。这个会议要决议所有核心产品中要投入研发的功能或策略。产品经理的工作过程虽无法关注到太多细节,但所有产品经理的产出,都会在这个评审会上体现,因此把控评审会的质量也就是把控产品经理的工作质量。

评审会会有各条业务线的leader作为评委参加,也有运营和技术的关键代表参加,会上对需求背景、用户价值和功能有效性有极深入的探讨。

看会上的需求质量,以及收到评委反馈的质量之高,评审会可以算作是远比任何培训和辅导都更有用的开放学堂。我会时常要求团队的同学都要参与这个评审会,哪怕没有自己的需求要讲。

在这两个重要的机制之外,我们t3的leader们(t1是一级部门负责人,如产品部,t2是二级,如网约车产品部)都会日常跟俞老师汇报工作,得到具体的指导。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也有许多跟俞老师1对1沟通的机会,每次都能收获颇丰。

3

在这些机制的耳濡目染之中,我对产品和用户的认知有了新的体会。

不少人都看过俞老师写的东西,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最经典的自然是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然而在网上流传的版本,甚至连公式都没写对,大都会把“用户价值”写作“产品价值”。

我和老同事则非常幸运,能够在工作中时常接触俞老师并得到具体案例中的解读。任何这样的产品理论,不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应用和理解,单凭读懂一个公式,就像只背了物理定律却从没答过应用题、没解决过真实问题一样,并不能算是“懂了”。

上述的价值公式只是对用户描述的一部分。俞老师在百度积累了多年对用户的理解,加上在滴滴接触总结的对产品和交易的理解,有着非常深入的底层洞见。

俞老师认为,产品经理的本科毕业,应该是掌握了用户模型,而研究生毕业,要掌握交易模型。

用户模型指的是,基于你能获取到的用户样本,建立一个对用户认知的体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刺激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刺激,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在好的用户模型下,可以对各种限定条件下的用户有更准确的判断。

要研究用户模型,必须要从无数的场景下,差异化的大量个人样本来抽象出用户,这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是单纯数据和调研的工作,这也是俞老师与大多产品经理理解不同的地方:一个靠长期用户认知的积累,一个靠定量定性的分析。

(俞老师对用户画像的理解)

而交易模型是理解企业、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可以理解成是把用户和商业闭环掉的思考模型。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企业的商业价值。产品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企业和用户间的交易而存在,产品即交易。

对于企业来说,以经营视角(企业长期来看能获得利润)来看,是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需求的,能满足就一定亏本。企业能做的,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创造哪些用户价值满足哪些用户需求更能促成交换,对企业有最高的边际roi。

用户成本并非只有货币成本。时间、体力、心力、安全风险、隐私风险等等也都会是成本。交易时也会产生成本,比如大妈为了买更便宜的西红柿跟小贩讨价还价付出的时间和口舌。

企业成本也有许多类型。直接成本是生产的成本。交易时也会有成本,比如一个音乐产品要与用户发生交易,营销、补贴,甚至培养用户对虚拟音乐的付费意愿,都是成本。

企业与用户通过产品交换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效用大于用户成本、企业的收益大于企业成本,交易才有可能发生。

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是产品经理决策的底层能力。在滴滴,有着充分的实验场和迭代机会,去探索双边平台最好的价值交换模型,这也是能够让我们理解用户和交易的先决条件。

俞老师的这些思考,在新的实践中,都是常看常新,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4

俞老师对认知和思考有固执的追求,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获取信息和做深度思考上了。他并不在意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从来不逛街,也不爱亮相,始终穿着公司各种活动赠送的t恤和外套。俞老师在滴滴的形象反而更像朴实无华又高深莫测的技术老板。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滴滴的内部大会,各个高管都要上台讲话。因为有不少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员的流动,所以通常都会先做不少铺垫,然后委婉表达具体的变化,每个人都讲了20多分钟。轮到俞老师上台,则是干脆利落,2分钟就直白地把这次产品部的变化讲完了,串场的主持人都还没坐稳。

跟俞老师聊过的老同事,也都惊讶于俞老师的坦率直白。对不认可、不同意的事情,俞老师从来不会委曲求全;对已经想明白的道理,也从不吝啬跟大家分享。

想象到这样世外高人的形象,不少人会觉得有距离感。俞老师虽然在生活中不讲究精致,但在与下属和同事的相处中,却非常有同理心,也特别真诚。

我提出离职的那天,俞老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按惯例说团队中有个leader要走,老板自然是得挽留,但俞老师看出我最后那段时间很苦闷,也很清楚我在滴滴做得并不适应,因此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还给了我许多在工作和创业中的指点。

5

鉴于刚刚提到的,没有应用场景和实践环境,许多产品理论单纯看懂不代表真的懂了,俞老师就很少会在公开场合讲述他的产品理论。因为一个理论,只要面向更大的群体,被误读的几率就越高;而想要让更多人听懂,就势必要把内容做可读性的处理,就会有不少失真。

在许多公司演讲过或者接受采访后,俞老师发现绝大多数人没办法理解自己讲的内容,提的问题都太表面,于是也干脆不再露面,把更多输出的机会留给内部的产品经理了。

在公司内部,俞老师曾经花10个小时分享在湖畔大学讲过的产品思考。分享的ppt只有四页,与其说是幻灯片不如说是提词器,非常干。

(其中讲用户价值的一页)

单纯看 ppt,是不可能理解内容的。而哪怕听过俞老师细致的论述,没有做过产品工作、没有用户价值分析的经历,也几乎无法理解这些内容。

那为什么还要讲呢?因为内部的产品经理总会有些人能够听懂,听到的人里,哪怕只有1/10的产品经理搞懂并落到实际工作中,也就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并把这些思考和方法论传播下去。

俞老师跟我们讲,他会继续留在滴滴做顾问和产品委员会荣誉主席,依然会把产品经理的培养和用户产品思考的传道为己任,持续输出。

6

俞军老师让我最有收获的,除了用户和产品的认知,还有对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的启发。

像俞老师这样缔造了百度传奇、被誉为百度飞机两架引擎之一的产品神仙,似乎应该是天赋异禀、无比聪明、人中龙凤。

但长期接触下来,俞老师的聪慧和绝佳的判断力自然让人叹服,更让人吃惊的是,俞老师有着极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迭代能力。

他坦陈自己不是天才,只是在当初抓住了好的机会(抓住机会背后当然也是对搜索的深入理解),并且运用到了极致。他也会讲出“我写作不如xxx”、“我管理不如xxx”这样的话,从不自负,从不居功。

越是认知能力不佳的人,越缺乏自我认知。对世事没有体会的大学生,最容易对社会现象指手画脚、嫉恶如仇、义愤填膺;没做过产品的初阶新人,也最愿意指点江山、评天论地。我见过的产品经理,尤其已经有过成功产品经历的,少有能坦陈自己过去失败经历和错误决策的。

对于过去的经历和思考,俞老师从来都是批判地去看待。在百度的经历在常人来看已经近乎完美,俞老师却也有许多不满意,觉得自己当初在搭建团队和输出方法的方面留有遗憾;对用户价值的认知已经足够,但对交易模型的认知还不够,是在后面经历中持续迭代的,等等。

基于这样的自我认知,俞老师就会坚持做自我迭代。一个道理或想法,俞老师想到了会跟我们分享。过了几个月,俞老师再次分享时,你会突然发现其中又有许多新的修正和补充。

这种自我迭代和提升的勤奋程度,不少急需成长的产品经理尚且做不到,而俞老师能够在这样高度还能坚持,令人汗颜。

俞老师对我们的建议也同样会强调迭代成长。快速迭代和大用户量的产品提供了好的反馈和验证的可能性,因此滴滴是产品经理成长很好的环境;而这也还不够,产品经理成长环境应该还是多样的,既有大平台做深做透的经验,也有从0到1的经验,还要尽可能做过用户与商业的闭环产品,这样认知和能力模型才更完整。

7

不少人会觉得产品经理加入一家公司、负责一个产品后,就要立马有一些变化。有的糟糕的“产品经理”就深谙此道,到了一个新公司做新产品,先做交互视觉大改版,让人觉得他做了许多“改变”。这是在忽悠外行罢了。

许多人还在纠结俞老师在滴滴做了什么功能云云,把产品副总裁还当成是功能产品经理看待。俞老师的思考和方法论实际已经融入了滴滴产品的骨髓血液里,不少优质的交易、服务、体验、安全决策都铭刻上了俞老师对用户和产品认知的烙印。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百度早期俞老师指导和培养的年轻人,如今不少都在一线产品中是主要负责人。

我是完全不怀疑在滴滴师从俞老师的产品团队,已经多少学到了俞老师的精髓,既有着对用户和产品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迭代的能力。我不怀疑他们将会在滴滴的新业务,乃至未来在外部的更多业务中,成为产品的中坚力量。

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谨以此文感谢过去两年俞老师的照顾。祝俞老师在加国一切顺利。

本文来源刘言飞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k8凯发旗舰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9 q0

分享: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咨询专线:400-068-7188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w

我要投稿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