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当前位置: » k8凯发旗舰 » 大咖

精致利己的代价-k8凯发旗舰

分享到:
 少加点班 • 2021-08-21 15:00:01 来源:少加点班 e8487g0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李少加   来源|少加点班(id:lishaojia2015)

人们讨厌精致利己行为。

他们自私贪婪,巧妙利用他人,损伤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人们可以找出诸多道德理由来谴责他们。

但或许,我们只是用道德优越感来抚慰无处安放的愤怒。

但上述只是表象,更深层的不安,也许来自于我们内心。

我们既不愿承认,更无法容忍——获得利益却不需付出任何成本。

这种似乎违反社会人类学版的“质能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存在。

不过,从今天起,你大可不必感到心里不平衡。因为,在社会领域,守恒定律仍然在发挥效力。

无论利己主义者多精致,他终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只不过有些人意识到,有些人意识不到而已。

这无关乎「道德」,纯粹事关「选择」。

对于「选择」,我抱持一个强烈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不敬畏每个选项背后的代价,那么他就不配拥有选择的自由。

零成本,大代价

先看几个事例:

前阵子深圳出台史上最严限购政策,于是网上马上就出来了应对“段子”:先离婚,再找个深户无房的中介结婚,然后再离。这样就能再次拥有“房票”,中介也有了佣金,双赢。

段子归段子,但人们为获得利益,将婚姻契约视同买卖,近年司空见惯。

我们不就道德层面作评判,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此离婚付出的「成本」真的就仅仅是“一纸证书”么?

再看另一个事例。

我大学的有个同学,来自一线城市的小康家庭。大学时我们会一起去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买水果,后来同学发现一些阿姨在现场使劲“试吃”水果,吃饱不买就走了。于是也跟着做,还因此省下每周的水果预算而沾沾自喜。

此处同样不做道德评判。我的问题是,“贪小便宜”真的只有“获得”无需付出任何「成本」么?

成本的英文单词是cost,它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西方经济学术语。

cost很难精准翻译成中文。

我们翻译为“成本”是照搬日本的译法,但并不准确,阉割了部分内涵。

cost原义,英语的定义很清晰:cost is the highest alternative value.

咱没必要纠结上述的经济学原义。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把cost翻译成“代价”,就很切合本义了。

代价,有两部分,“代”跟“价”。

价,好理解,价格,金钱。只要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价”。

但很多有价值的事物并无法形成“市场”,比如感情、尊严、理想、幸福感……很多很多,这些无法用市场衡量的成本,就是“代”。

有市场的成本是“价”,无市场的成本是“代”。

现在回到开头的两个事例,他们真的不需要付出“成本”么?对。

但这些“好处”真的不需要付出cost(代价) 么?

以我大学同学来说,以“试吃”的方式省了水果钱,付出了哪些“代价”呢?

一个明显的代价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一落千丈,而这个负面评价还会在圈子里蔓延。

换而言之,“免费水果”的代价之一是“熟人圈子的信任感”。

那么,咱尝试学习下利己主义者的精致版思想:简单,我只独处的时候贪小便宜,这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了吧?

这似乎就仅仅是个「道德」问题了。

道德,看上去只是个「文化层面」的概念,只要你不在意,那就一无所失。

真的是这样么?

这个问题暂且搁置一会。

我们再看“离婚买房”这事,与之相比,“免费水果”获得的利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离婚这事,只有小两口知道,如此巨大的利益,似乎并没有付出与之相应的「代价」。

真的如此么?

实际上,它同样付出了「代价」——献祭了某种“神圣性”,精神层面的东西。

当然,按照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思想而言,「精神」看不见摸不着,要之何用?

得确,无论「道德」或是「精神」,似乎都不具备「实体」基础。

但我们都轻视了这两者,它们并非仅仅是“文化传统”或是某种“意识形态”,它们具有「生物」基础,是我们人之为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下图所示,一个健康,或者说,一个健全的人,物质性只占其三分之一,如下图“健全的人性三角形”所示:

那么,另两样“非物质实体”到底是什么?

社会生物学揭示的「道德」基础

人类为何能在地球生物圈中脱颖而出?

简单版的答案是,人类拥有符号思维,能进行理性思考。

但仅凭这一点,若代入漫长的史前环境中,会发现很难成立。

那时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没有冰箱储存食物,没有金属武器防身,再精明的史前人类,也无法单独应对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类要形成「文明」社会,还需另一样武器——合作。

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符号(叙事)思维是促成人类合作的原因。这个观点因《人类简史》的畅销而广为流传。

但畅销并不意味着准确。

因其著作的论点不在于此,赫拉利没有对另一个关键原因做深入探讨,这个原因源自演化生物学:

「合作」已经在演化过程中融入我们的基因中——这种合作本能,我们称之为“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性的演化过程并不复杂。

学经济学的读者都很熟悉博弈论中的“囚徒博弈”,这很类似于现实中两个人「合作」时要面临的问题,在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守信的情境下: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合作(相信对方),那么,两个人的总收获最大;

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合作,一个人背叛,那么,背叛者获得的利益比合作时还大,而被背叛的一方,会一无所有。

在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守信的情境下,你会作何选择?

显然,保守起见,任何一个精明的人,都会选择背叛。做这个选择,最好情况是获利最大,最差情况也不会一无所有。

不难想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在关键时候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背叛。

但上述是个体博弈的情况。

现实世界的竞赛,通常都是族群的竞赛。

就群体博弈而言,用计算模拟进化算法显示,那些基因中携带「偏好合作」的人类,起初会占据轻微劣势,紧接着很快就迅速积累额外的社会财富,并最终胜出。

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以及真实的历史。

这些偏好合作的胜出者就是我们的先祖,我们的“社会人属性”在血液中流淌。

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神经科学还是心理学,都能找到残存的“生理证据”。典型如,我们发达的“镜像神经元”,这是我们感同身受,同理心的基础。

我们误以为,“道德感”只不过是“教化的产物”,或者是“谜因传播的结果”。这些都不对。

我们的道德感(确切的称呼应该是“社会人属性”),比如,对公正的渴求,无条件的信任他人,无条件的信守承诺,这些是我们「生理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象一下,你能够在缺乏“无条件信任”的前提下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么?比如,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密友等等?

我们做不到。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亲密关系,很容易感到恐惧、茫然、虚无堕落……

可见,我们的「社会人属性」本质也是一种“资产”。

跟金钱类似,你可以通过努力(信守承诺、自我约束)让它增值,也可以通过“背叛”、“狭隘利己”等等“不道德行为”让它减少。

*增值意味着,上图左上角三角形会扩张,反之,即缩小。大家不妨先猜想下,当上述“人性三角形”失去平衡时,我们的身心会处于何种状态。

现在,我们回到命题「凡事皆有代价」。

那些形形色色不触犯法律(钻空子)的“精致利己”的行为,比如:

把团队活动经费用来给自己做人情

利用青睐自己的异性提供各种物质好处

钻各种政策、律法、规则的漏洞来逃离惩罚

……

这些行为,哪怕不被外人知道,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割舍了自身的「社会人资产」。

*这仅仅是代价的一部分

一个人缺乏「社会人资产」的具体表现是,很难再与他人建立真正意义的亲密关系。

理由很简单,他们骨子里对人类的定义是「狭隘利己」,因为他们自己正是如此。

如果你觉得有点抽象,可以对照下那些拥有大量「社会人资产」的典型群体,比如,持朴素道德信仰的人,尚未被物化的青少年,重情义的人等等。

这些人未必富裕,但你会发现他们活得不卑不亢、充盈平和。

一个「社会人资产」很低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充满着孤独、不安、空虚。

据我观察,他们多数人根本没意识到原因所在,或许他们认为自己感到不安的原因只是钱不够,于是更倾向于割舍「社会人资产」来换取「物质资产」,饮鸩止渴。

顺带一提,消费主义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在这种状态下更倾向于通过疯狂的消费行为来获得安慰。

后现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说「物化的人」指的就是这个,物质性膨胀,吞噬一切自我。

下面,我们探索“人性三角”的最后一项“天性需求”。

人类的精神属性

我们不妨先从自身找答案。

以我自己的体验为例。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独处的渴求,独处为何?静静地看书,看些无关乎世俗的内容,或者思考一些完全无关当前生活的事物。

如果这种独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比如,因为繁忙的工作、或人情世故,挤压到一定程度,我就会特别烦躁,产生远离的冲动。“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大概就是这种体验。

我说的这个例子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类。

实际上,全球各地的语言系统中,都能找到类似对“精神食粮”的渴求。

这些精神食粮以不同的形象展示,共同的特性是都有种理想主义色彩,比如,我们较为熟悉且比较宏大类型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随心所欲不逾矩”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践行上述“精神需求”,显然不会带来物质利益,倒还可能会损失不少利益。或许你会说,做这些事情能提升“社会人资产”吧。

这是对践行上述行为的人的误解,就像一个真正热衷于探索知识的人是不会在图书馆发自拍照一样,一个践行精神需求的人,也不会在额头上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践行精神需求,是一种纯粹的私人行为。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比较“伟大”的版本,实际上,满足精神需求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你投入欣赏艺术、品味生命的细腻、思考些世俗以外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满足精神需求。

这些行为的共性,就是既不会增加你的物质性资产,也不会增加社会性资产,我们能得出的唯一解释,就是我们骨子里存在与更宏大的“外在”融合的需求,这种需求,即“精神需求”。

最常见的满足精神需求的行为,就是“信仰”。

不少人一听到信仰就联想到宗教,这是对信仰的误解。

宗教只是体验信仰的众多途径之一。我没有信奉某个宗教,但我仍然有我的信仰。

学术界对「信仰」可是达成了共识:信仰是纯粹的私人事件。

同样,信仰与人的「社会属性」并无直接关系,它是独立于人的「物质属性」、「社会属性」的另外一种天性。

如果你还是无法理解精神需求,那我可以再提供一个生理证据——眼泪。

我们看文艺影视作品时,会发现那些最触动我们泪腺的情节,往往不是“一己私情”,哪怕这个情感再纯粹,其带来的震撼也不如“宏大的情感”——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悲剧英雄乔峰,他的世界观超越民族主义。

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反思下,为什么我们会为此而感动?

这种不自觉的潸然泪下颇为反直觉。

一般来说,某种事物能触动我们的前提是,我们能深刻理解它,而深刻理解的前提是,我们亲身体验、践行过。

的确,真实历史中,不少人终身在践行“宏大的愿景”。

但我们多数人,却并未亲历过“宏大的情感”,那为什么我们会为之触动呢?

原因有且只有一个,这种情感,与生俱来。

此处我并不打算深究,在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精神属性」是如何演化形成,实际上,学术界似乎也缺乏相关研究。

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如果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生物演化来解释,那我们很可能只是像数据中心主义者们认为的那样,是由“蛋白质外壳与生物算法”拼凑而成的物种而已。

我更期待,我们的精神需求是现代科学范畴之外的“某种存在”,是永恒的未解之谜。

至此,我们谈完了人之为人的所有属性: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

或许你看出来了,这篇专题表面上谈论的是「代价」,但其实谈论的是对「人之为人」的定义。

显然,如果不理解人为何物,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追寻幸福的权利。

尾声

重新思考通向幸福的路径

我们厌恶精致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也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真正憎恨的,是我们内心不愿承认的被「过度物化」的自我。

这种源自直觉的憎恶是对的。

精致利己主义的实质,是高举信仰的旗帜,在从事迷信的行为。

它是在完全不懂科学范式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对非物质存在的全盘否定,是对生命意义“斩立决”的武断迷信。

真正信奉科学真理的人,都清楚当下科学体系的局限性,更明白,生命保持神秘,并非对人类的诅咒,而是祝福。

我们抱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悔恨自己不够努力,感到生活贫乏、疲累不堪。

但所有一切的负面情绪不过是源自我们错误的聚焦,或者说的更直白点,是源于对「人之为人」的无知。

我们鲜少考虑人性的初衷,忘却了生命的主观属性。

凡事皆有代价。

以贫富差距为例,站在“富裕天平”那端的人,他们付出了哪些「代价」,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压根没必要去知道,那与你的人生无关。

*参考:给你一个人生意义 

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你的天性,保护好你最珍贵的资产,维持人性三角的“黄金平衡”。

这才是创造幸福人生的捷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加点班(id:lishaojia2015),作者:李少加,科学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知识公众号「少加点班」主理人。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本文来源少加点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k8凯发旗舰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8 q0

分享: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咨询专线:400-068-7188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w

我要投稿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