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高级笔记达人 | 宝贝疙瘩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内容来源:11月1日晚20:00,笔记侠创始人柯洲对话陈雪频。对话主题是转型升级专题系列:解读中国经济新动向之数字经济篇。
分享嘉宾:陈雪频,智慧云创始合伙人,上海国资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中心的执行主任,《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作者。
数字化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一、数字化和数字经济
在顶层规划里,有很多提及“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以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有关“数字化”的表达。这里,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基本概念。
1.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改变原有的商业形态,包括商业模式、商业战略、组织营销等等,进而改变整个经济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发电机为代表的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自动化,而数字化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数字化工业革命又分为几次科技浪潮,从最早的有线互联网,到后来的移动互联网,直至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应该说我们正处于数字化工业革命的第三波浪潮之中。
2.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本身形成的一个产业集群,通过使用数字化手段改变原有实体经济业态。
数字经济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新兴产业,我们称之为数字产业化,像我们常见的互联网公司、5g、元宇宙,还有区块链等,这些都属于数字产业化;另一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业态,比如农业、制造业及金融、教育等。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021年工信部报告中提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 45.5 万亿,占全国 gdp (110万亿)比重39.8%。
其中,数字产业化的规模大约是 8.35 万亿,占数字经济的比重是18.3%,占 gdp 的比重是 7.3%;产业化数字的规模为 37.18 万亿,占数字经济比重是81.7%,占 gdp 的比重是32.5%。
由此看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是对应关系。
数字经济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确切地说,数字经济不止催生出一种新型业态,同时也是对原有各种业态的颠覆。
在 45.5 万亿的数字经济中,90%以上是实体经济,包括做数字技术设备的实体公司,也包括被数字化改变的原有实体经济,所以我不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对立关系,我认为未来所有的实体经济都可能变成数字经济。
4.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融合关系。
一方面,像华为、中移动这样的ict企业,数字化产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
另一方面,像百度、腾讯、阿里这样曾经以消费互联网为主的行业,开始利用自身原有技术去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是产业数字化转型。
简单来说,数字产业化的主角是新型产业,而产业数字化的主角是传统产业,就是所谓的实体经济。
因此,数字化这个技术一方面形成新兴产业,一方面能赋能旧产业。
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站和电力基础设施就相当于数字产业化,那时候叫电力产业化。逐渐地,电力变成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公司用电已不再需要自建电网,直接接入国家电网就可以,这就是产业数字化。
5.数字化趋势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这个趋势是由整个技术的发展推动的。
技术发展是经济发展最底层的逻辑,所以,所有企业无可逃避地必须迎接数字化浪潮。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发现,现在没有手机,可以说寸步难行,从聊天、支付到扫码,都是数字经济的呈现。
数字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社会发展趋势。若不去迎合趋势,就会被淘汰。
即便是一些非常传统的产业,比如说农业,虽然数字化渗透率不到10%,但未来通过大规模生产、远程控制播种、施肥,并经网络销售,其产业链条都将成为数字化的一部分。
我相信,未来各行各业,只要自身需要商业化,需要消费者,数字化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结果。
6.数字化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说数字化是一种技能,是因为它是比较容易感知的一种应用和技术,比如智能手机,不仅可以用来与别人交流,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这些数字化技术必须学会使用。
说数字化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因为随着数据终端的普及,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清晰、可感知,使企业从过去的“以产定销”变成未来的“以销定产”,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这本身就是思维的改变。
其实,数字化本身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组织,但是对商业模式和组织产生影响。
7.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产业集群是数字产业化的另外一种表达。
拿人脸识别技术来说,这个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将近 40年,但直到2015年才真正成熟,像国内“ai四小龙”(即商汤科技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是靠人脸识别起家的。
再比如商汤科技,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原创技术研发。
在刚刚上市时,商汤科技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它的创始人是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发现人工智能这项技术之后便开始创业,后来大批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纷纷成立,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形成上下游产业,比如做设备的“大华”,做硬件的“海康威视”,做算法的“商汤”,做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偏综合性应用的公司,这就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未来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相互协同的关系,这就是产业集群。
8.数字经济对新一代企业的影响
我认为,90后一定会出现一波非常知名的企业家,只不过现在时机还未成熟。
会有这样一个积极的判断,其实与底层逻辑有关。这些企业家的涌现与这一波趋势有关。
在过去的40多年里,至少有四次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工业化,以乡村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慢慢出现;第二次是城市化,各种房地产公司兴起;第三次则是数字化。
我们刚刚提到数字化又形成几次工业浪潮,数字化第一次浪潮出现传统互联网,像bat就是在1999年前后成立,因为那时是互联网商业化元年。
数字化第二次浪潮出现了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在 2012 年前后创办,那时智能手机和 3g 网络开始成熟,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商业化的应用。
数字化第三次浪潮是人工智能,从 2015 年开始人工智能兴起,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人工智能领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比如人工智能 健康,人工智能 文创等等,而这一次一定会诞生一批改变未来的企业家。
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之所以还没有看上去的成功,是因为恰好碰到经济周期变化,技术红利的速度放缓。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批人会冒出来,我不知道是谁,但是一定会有。
二、用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数字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实体经济则是相对虚拟经济的。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那些能生产有形产品的公司,虚拟经济是一些偏无形的服务类公司,尤其是那些用数字化的方式来提供相关虚拟服务的公司,比如直播、未来的元宇宙、在线教育等等,这些都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提供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无形的服务。
2.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
数字经济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技术和应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会影响商业模式,影响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影响组织、人才、营销、渠道运营等各个方面。
虽然现在数字经济的占比仅为39.8%,但它确实已经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了,预计未来比重会达到80%。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未来大有前途。
企业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衣食住行方面,是有大量创新机会的,虽然会有垄断趋势,但未来会有大量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进入这条赛道。
数字化时代,每个行业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重做一遍。这话以前有人说过,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切实的,因为社会经济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了。
传统三大行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程度是最高的,可能高达60% ~70%,其中又以金融业最为突出,未来银行、保险、投资会进行大量数字化应用。
比如,银行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业务办理,客户不需要去银行网点;保险业则将近 2/3 的终端业务被人工智能在线服务所替代;投资业则可通过大量数据工具做判断。这些方式会更加高效,成本更低。
我们发现,连行业顶端的投资业都会被数字化,那么数字化可以赋能所有行业。
就拿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数字化可以使制造业的商业模式从“以产定销”变成“以销定产”,或者经营渠道多元化,或者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些都让传统行业有大量的创新空间和机会。
所以,数字化是未来十年最大的确定性。
3.美国的数字经济与我们的区别
前两天马斯克开会时,一个高管提出研发一个按钮特别复杂,要做几个月还是一年。马斯克说,中国微信特别厉害,抄他们的就可以了。
那么,美国的数字经济到底是不是比我们领先呢?
这个不能泛泛而论,应该分层面来看。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移动互联网是全世界最早成熟的,各种商业模式也都是首先在美国出现的,虽然中国慢慢跟了上来,但很多底层系统,比如芯片、操作系统等,基本上还是美国一家独大,控制整个全球的局面。
所以在底层的技术层面,无论是芯片技术还是操作系统,应该说美国还是比中国强大的。
中国的优势,在于数字化的应用层面,可以说比美国领先。
我们的微信功能比他们的whatsapp 更加强大,是融合了whatsapp、facebook还有其他工具的一个超级app。同时在电商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应该说中国都是全面领先于美国的。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庞大的人口优势,这些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投喂,另一方面在隐私保护上美国比中国要严苛很多,当技术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且隐私保护相对没那么强的时候,中国是有优势的。
所以,数字经济我们同美国各有千秋,在底层上他们比我们强,在应用层上我们比他们强。
4.虚拟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数字经济去年规模是 45.5 万亿,占 gdp比重是39.8%,但虚拟经济,规模不超过10万亿,占 gdp 的比重不到9%,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不到20%。总的来说,虚拟经济是数字经济中很小的一部分。
虚拟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直播、基于社交app的开会、办公,以及元宇宙、 vr、ar等技术提供娱乐,但从gdp的比重来看,虚拟经济占比并没有那么高,更多是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已。
三、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数字化是机遇还是挑战,取决于我们的态度。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改变行业原有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你能获得比同行更多的竞争优势。
以汽车行业为例,我们发现从特斯拉到理想、小鹏,还有未来的小米,大量新势力涌入,电动汽车或者说是智能汽车已经是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目前,智能汽车在汽车市场中占有率可能还不到10%,但未来可能会达到 50% 以上。对于那些传统的汽车产业,比如丰田、大众,如果没有做出实质性改变,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当然,他们现在也都在推出相应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但是说实话,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跟他们的原有实力是非常不匹配的。
再比如林清轩,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林清轩踩对“网红直播经济”的风口。
当时他们想,尽管线下门店关闭,但消费者还有使用化妆品的需求。于是她们积极发动店员做私域营销,通过数字化全链路转型,全员直播,推动线下门店、线上销售、公司管理的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业绩逆袭。
现在成为数字化营销的标杆,这两年业绩不降反增。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字化转型的案例。
再比如3d打印雕像的龙头企业开天工作室,他们也是国潮3d打印雕像的开创者和领导品牌,在专业玩家中的口碑非常好,但受众群体很小,也受到疫情的影响。
他们也在努力转型,一方面抓住数字人和元宇宙的爆发,实现虚拟和实体雕像的融合;一方面抓住民族自信和国潮兴起的大环境,努力让自己的影响力出圈,开拓非专业玩家市场,并大力进入企业和政府市场,为地方政府做文化地标雕像,和企业一起做联名雕像,迎来一波新的增长空间。
所以,无论疫情也罢,还是经济形势也罢,每个人都会受到冲击。有的人不做改变,躺平了被淘汰,有的人不断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改变原有的营销渠道,甚至改变原有的客户群体,反而赢得新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企业家是不能躺平的,尽管可能对未来认知是消极的,但是必须积极地寻找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客户,创造新的产品,优化营销渠道,改变行动、布局、战略、战术等等,才能在新的领域里找到生存空间。
2.挑战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数字化共识。
大家都在谈论“数字化”,但“数字化”却没有公认的定义,所以我希望能够跟大家说清楚什么是数字化、为什么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
企业在面临数字化时,能够建立起一些基本共识,这样可以避免鸡同鸭讲。当大家达成共识,就可以慢慢去试点,去寻找突破点,寻找可以负责企业未来转型的领军人物和团队。
当企业内部找到有创新能力的人时,作为企业的ceo就要给他权利,放手让他去改变。这中间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作为ceo要去给他相应的支持,创造适合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制度。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就能实现的,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考虑到它是大势所趋,那么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的,都是必要的。
数字化转型中间最难就是组织变革,而组织变革中最难的是领导力的变革。
四、企业应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全力以赴地改变。
1.创始人的改变
企业家是企业最大的动力源,最大的发动机,也是最高的天花板。
企业的转型,就是一把手的转型。企业家自身不去改变,不去拥抱这样的变化,依靠其他人推动转型是不现实的。
如果企业想要上线直播,只有企业家亲自上马,别人才觉得直播这件事很重要,才会愿意去做,才可能涌现出一些做得好的人才出现。
创始人自身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才可能把握其中的门道,才可能利用资源推动企业本身整体的创新,才可能创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所以,企业家要以身作则,要全力以赴地去投入。
2.内部孵化
企业内部寻找到有创新思维的人,用创新的模式去做事。这时的企业需要给年轻人更大的权限、更多的资源支持,也要给年轻人更多的试错机会。
在他们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具备能力的人才会慢慢出现,采取这种内部孵化的模式,需要企业家们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挑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优势。
当自己的能力已不足以超出年轻人时,就要成为平台的组织者,为年轻人提供资源,为他们赋能,助他们成功,这也是未来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
3.开放的心态
当公司内部缺少专业优势和人才的话,就要去与更强的机构合作,形成一个更好的联盟或者一种更好的生态,公司只需要在新的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
这也对企业家的格局、胸怀、思维提出新的挑战。
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生态位,努力去跟那些比你更强的人合作,这是未来的一个基本的组织法则。
结语
最后跟大家总结一下。
第一,认知层面可以悲观,但是心态方面必须乐观,行动方面必须乐观,布局方面必须乐观。企业家是没有理由躺平的。
第二,少去关注那些每天纷繁复杂变化,把自己搞得焦虑不堪的东西,多关注一些未来十年不变的东西,踏踏实实做好,做时间的朋友。
第三,踏踏实实地去创造价值,让市场给你相应的奖赏。
本文来源:公众号 @笔记侠。中国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社区,微信最具价值排行榜:职场榜第一、总榜前三。独家笔记支持湖畔大学、混沌大学、青腾大学、高山大学、中欧创业营、京东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等顶尖商学院课程,bat、tmd、小米、华为、网易等知名企业,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超过100万企业决策及管理层都在看
p5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